CLOSE
弘道理念
当前位置:首 页>>住持道长 >> 弘道理念
试论全真道观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
作者:泰山碧霞祠 浏览次数:10555 时间:2015-1-3


张诚达

【内容提要】泰山碧霞祠道观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初名曰昭真祠,金代时改称昭真观。明朝嘉靖时(1522—156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并改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殿堂,并改称碧霞祠,后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泰山碧霞祠也曾萧条过。随着改革开放后,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泰山碧霞祠道观于1983年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到1985年秋,碧霞祠正式归还道教界管理,渐渐使之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泰山碧霞祠现已成为一座重要的道教宫观。之所以能成为一座重要的道观,就是因为泰山碧霞祠道观重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去发展自己,去服务人群,去弘扬正信,而这也是全真道所一贯提倡的弘道宗旨。但根据社会的发展来看,还依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与全真道创立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泰山碧霞祠提出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观”,就是为继承那些合乎于时代要求的传统,以服务世人。当然,对于传统,有些传统需要继承,而有些传统则需要摒弃。那些被得以继承的传统是因为历久弥新,而那些被得以摒弃的传统则是因为不合时宜。可见,不仅需要接受传统,又需要革新传统。


【关键词】正能量   原汁原味


引言


据史书记载,全真道在金末元初不论是从信众数量,还是道场规模,都达至鼎盛。丘处机祖师自称“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这在金元时期人们对此的描述中便足以证明全真道当时的盛况,如元好问称元初全真道“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朱象先言:“近代全真教启,玄风大扇,东尽海,西迈蜀,南逾江汉,北际大漠,莫不家奉人敬,从风而靡,自昔道化之行,未有如是翕然之盛也。”宋子贞亦言:“金正隆间,重阳祖师王公,以师心自得之学,阐化于关右,制以强名,谓之全真,当时未甚知贵。国朝启运之初,其门人丘长春首被征聘,仍付之道教,天下翕然宗之。由一以化百,由百以化千,由千以化万,虽十族之乡,百家之闾,莫不有玄学以相师授,而况大都大邑者哉。”以上对金末元初全真道盛况的描述,足以证明当时全真道的发展非同凡响。


但如此兴盛之全真道,到了元末明初却逐渐凋蔽而有所不振,至清朝初年,具有龙门中兴之祖称谓的王常月祖师曾经慨叹道:“自七真阐教之后,教相衰微,戒律威仪,四百年不显于世。”值得一提的是,不论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如何的瓶颈,都能够渡过。这源于全真道的发展历来都是十分注重随机施教,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前行,或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延展,也可以说能做到与时偕行。如在《云笈七签》中说:“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论理。若握一世之法,以传百世之人,犹以一衣拟寒暑,一药治疵瘕也。若载一时之礼,以诽无穷之俗,是刻舟而求剑,守株而待兔。故制法者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为治也。拘礼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成化之宗,在于随时;为治之本,在于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随时而成化也。”有一些礼俗在某一时是适用的,而不在那一时,它或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末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对于某些规定也是如此,它需要随顺着世事的变化而制定。


对于全真道而言,其基本上能随着时间的要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所以虽几经兴衰,但仍能承传不断,并不时在道教史上展现出新的态势。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全真道的生命力得以绵延不绝的根本所在。当代著名道教学者陈耀庭先生就曾指出:“在全真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过显赫一时的时期,也有过隐退于宫观、无声无息的时期。前者是显,后者是隐。一个隐一个显,从行为表现上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都是全真道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把握时机的举措。”


那么,传承下来的全真道如何适应当代这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在现代化潮流中稳步发展,甚至再创辉煌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从传统中发掘具有正能量的思想义涵,以借鉴经验,继往开来,让道教最大限度地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世人。以泰山碧霞祠而言,自金元两代,泰山很早就开始嗣传全真龙门派的法脉。自明代开始,碧霞元君的影响遍及全国,信众众多,碧霞祠的香火曾一度达至鼎盛。道观住持与道众一方面很好的协助朝廷官员做好每年的朝廷祭祀活动,一方面也积极服务和满足世俗人等的信仰需求,使道观与朝廷、道士与信众相互间都能得以很好的沟通与发展。


今天的碧霞祠道观依然要服务与满足世俗人等的需要,但应是具有正确导向与积极意义的服务与满足,所以泰山碧霞祠提出要“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所谓的“原汁原味”,即挖掘全真道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借鉴传统道教有益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以展现当代道教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应践行的优良品质,从而体现当代全真道的风貌与当代道士所应具有的社会担当。本文仅从如下的方面对此进行探讨交流。


一、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的初衷与时代要求


在进入商品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满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破坏、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等等,这些问题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泰山碧霞祠道观的健康发展,就如同全国大多数道观一样,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商业化的大潮中,使各式各样的承包方式和形形色色的人员往来不断,这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正常的宫观生活与宫观有限的生存空间或资源,甚至破坏着道教宫观的声誉与道士们的健康形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中,我们如何建立一道能够抵御外在诱惑的防护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根本上说,要建立一堵健康的“防护墙”,把不健康或不应有的行为挡在防护墙的外面,就要持守古德们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的思想内容,而这也就是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的初衷与设想。


毋庸置疑,对于有一些新鲜的事物,我们则应该学会适应与容纳,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可是,让道教顺应时代的发展,或做到与时偕行,并不意味着要使道教与世沉浮、随波逐流,而是应持守道德,动静得当,合道而行。如王重阳祖师说:“修仙之士,学道之流,慎勿狂游而参禅,且莫徒劳而问道,群居慎口累真功,独坐防心积实行,莫为小过而不除,休言微行而不积,心猿紧锁,意马牢擒,三逆散而神宁,六贼剿而意定,缓缓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调息真功,清净寂寥而低下,谦和柔弱而炼心,恭敬于人而有益,般般勘破这行尸,物物休停除走骨。争奈人人舌辨以为能,个个刚强而为胜,无明火大而为尊,人我山高而独是,处众不取其下,闹处不取其静,欲处而神荒,动处而意乱”(《王重阳集》)。这一段思想内容是对个我行道的一种要求,也是因为其时代的人们多悖离于正途,有违于道德,所以要教化门人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毫不夸张地说,昔时古德的有些智慧在今天看来,对世人依然有着积极的影响与现实的借鉴意义。尤其现在的人们,其心多显现出浮躁,甚至多以逞强充能而不知谦让,以至于我行我素,甚至使坏道败德之事频显,而古德们的许多智慧则可以对坏道败德之人有所正确的引导。这需要从历史中借鉴有益的思想,以有选择地效法和继承。就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除此之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主旨,那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9月4日,中国道教协会曾在泰山召开了“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正信正行”座谈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并深入挖掘和阐发其符合时代价值的思想内容,这其中还涉及到如何对道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诸多问题。正是出于响应中国道教协会的号召,出于更好地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精神,泰山碧霞祠道观进一步明确提出树立和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形象,以回归“原汁原味”的全真道传统,和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道场的口号,以净化风气,回归淳朴。这从某一方面而言就是教人们要践行于道德,不能两手忙于非为,双足忙于非践,头脑忙于非想,而是要回归于本来,或者说返朴归真。


在《道德经》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说,宇宙万物虽然纷纭万端,但最终都要回归于“本来”。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叫明智。不懂得这个道理,恣意妄为,就会充满凶险。正是秉承着道教的这一思想精髓,泰山碧霞祠道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的理念,以求回归于道教的优秀传统,并使道教的优秀文化能得以弘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信教群众。这符合时代的要求。


可道教有哪些优秀文化值得弘扬呢?简单地说,就以老子所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思想而言,就很值得世人学习。毋庸讳言,有很多人都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行为。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完全违背老子本意的。试想,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种法水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旨,就在于说明水具有一种水滴石穿和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也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始终。这至少说明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消极的、厌世的、不思进取的,因此把“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为消极是不正确的。


可是,既然老子重视进取精神,他又为什么以不敢为天下先做为自己的三宝之一呢?我们知道,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做为自己的三宝之一,然而其代表作《道德经》却开了敢于为天下先的先河。从今天看来,很少能有哪一本书仅仅只有五千言,里面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思想智慧,具有如此令人惊叹的大道哲理。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反而成就了能为天下先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具备为天下先的能力,而提倡“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实质就在于告诉世人应具有谦让处下的心态而已。然而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他还是不主张敢为天下先的,比方那些不利当今也不利后世的一些做法,诸如敢于对大自然的破坏,或敢于对道德的不践行等等,这自然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实也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根本之所在。


那敢于为天下先的根本之所在又是什么呢?就是敢于“慈”和“俭”。“慈”与“俭”历来都是有道者所践行的行为准则。首先,“慈”不仅要慈心于人,还要慈心于物。不论对人或对物都要具有慈善恻隐之心,具有这样的慈善之心,人与人才能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需要的。而同样需要的则是“俭”。除慈、俭、或不敢为天下先等诸如此类的道教思想,还有许多都是需要继承的,尤其在当今的社会,更值得提倡,因为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的初衷与设想。


二、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所倡导的根本方向


开门见山地说,要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就意味着宫观的不少做法需要改变,如改变原来香火立庙、适度商业化养庙的现状,而将庙观的功能转化到信仰立庙、修行立庙、文化立庙等更高层次上来。围绕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这一理念,重拾全真道优秀传统,秉持全真道济世利人,尊道贵德的传教理念,从而在利物利人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这至少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做起。


(一)倡导修行立身。在《庄子》中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古代有大德的人,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把道德修养确立起来,然后才能去教化他人,自己的道德尚没有确立起来,又怎么能去教化他人。这说明立身首先要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得以确立。


(二)倡导正信立心。道教主张端正自己的信仰,固守人的纯朴本性,反对虚伪和欺诈;主张坚守节操,不朝秦暮楚;主张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这些都是道教持守正信的具体体现。所以,泰山碧霞祠从自身做起,实行早午晚三坛功课诵经制度。诵经礼忏本是出家人份内之事,更是道教祖师传承下来的修行法门。坚持每日诵满三坛仙经,是全真道住庙修行的必修功课,这有助于出家人坚固道心,纯正信仰。同时,坚持三坛功课的优良传统,如法如仪诵经,还能更好的向信众游人展示道教优秀文化,以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促使信众渐生恭敬礼神之心、向道慕德之心,而道众的信仰也会进一步端正而坚定。


(三)倡导正本立己。在《黄帝四经》中说:“正者,事之根也。执道循理,必从本始。”又如在《意林》中说:“源静则流清,本正则末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只要弘道者能做到心思的端正,心中不存有不正的想法,他人也就不敢为非作歹了,这是因为“正”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持守大道遵循其理,也一定要从根本开始。《孟子•尽心上》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大人”就是能端正自己而使外物也能随之端正的人。实际上,大人也就是有道的人或者说为圣人。圣人所行必正,因其所正,才能对他人有所影响而得正。这也给我们一种启示,弘道者想要求得他人为正为或行正行,首先自己需要从根本上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此以来,才能很好地引导他人行正弃非。


(四)倡导教育立人。《管子·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做一年的打算、十年的打算或百年的打算是不同的,尤其是百年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为重要的了。种谷是播种一次收获一次,种树是栽种一次获益十次,而培育人才则是培养一次而获益百次。如果能够培养人才并恰当地使用,做起事来就有神奇的效果。


(五)倡导文化立教。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博大精深,其道统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历代祖师或高道大德为我们创作了大量内蕴深厚而义理丰富的文化典籍,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读经、学经、研经、解经、讲经,以当代社会视角来审视道教文化,从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中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加以弘扬,实现传统道教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道教的优秀文化受益于他人的同时,也使道教文化得以不断的完善。


(六)倡导规范立庙。所谓的规范立庙,就是让道观更加的规范化,如我们倡导清除宫观的商业化之风,改变香火立庙的现状,倡导文明敬香、环保敬香的理念,率先在泰山范围内向广大信众游人免费发放环保香品就是规范立庙的具体行动之一。此举,一方面体现了道观的善行,倡导了正信,一方面也对香客文明敬香、环保敬香作了一个积极的引导,这是建设生态道观的充分体现。


另外,为切实贯彻中央十部委《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的精神,碧霞祠主动停止抽签、算命等活动,主张依靠平台劝化世人的不正当行为,而不是借助于那个平台大肆敛财,所以,我们停止抽签、算命等活动,从而坚决把不良的商业化风气从宫观中清除,这就是要回归道教的根本,以纯正信仰,端正行为,纠正妄为,还出家人一个风清气正、信仰坚定的修行之地。


(七)倡导济世立德。《道德经》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提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思想主张。我们要秉承历代高道大德的慈悲情怀,以及济世利人的精神,积极开展赈灾施爱、扶危济困、治病救人、心灵疏导等慈善活动,践行道教济世利人的传统美德,践行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古老道德,以体现自身的价值。


(八)倡导和谐立道。道教所倡导的和谐思想,其目的在于使社会稳定,或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道教一贯的追求。在《吕祖无极宝忏经》中说:“劝孝于亲,劝忠于君,劝信于友,劝恤于贫,劝慈于物,劝和于邻。”对于和谐的方面,不论从个人、家庭、邻里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应注重于和谐。老子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通玄真经·上仁》)。和谐思想是道教所一贯追求的,也是泰山碧霞祠打造原汁原味道观自始至终所倡导的。只有道众与道众之间和谐,才能把和谐的理念转化给信教群众,使他人也能践行或持守和谐的思想。


三、结语


在《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身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事情,只要事先有所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这就必须要具有合理的前瞻性,具有极强的开创性,具有智慧的预见性,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


就以围绕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而言, 泰山碧霞祠便立足当代,着眼于未来。也由于一系列的举措,目前泰山碧霞祠道观面貌为之一新,道众形象不断提升,也不断获得许多信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而走出了一条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并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良性道路。


有理由相信,爱国爱教、正信正行、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发展方向。泰山碧霞祠本着“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正确方向,以求为道教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增添力量。这也需要从自我做起,去积极建构、传承与弘扬道教的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重要的是要在道爱道,在教研教。


总之,今天我们站在全真道的角度去审视当代社会,同时也要站在当代社会的角度去审视全真道,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实现道教与当代社会的共同发展。这需要继往开来,充分发掘历史发展中的优秀因子,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增添生机,也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