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山碧霞祠 | 浏览次数:24128 | 时间:2013-5-8 |
汉末,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其弟子崔文子在泰山采药疗疾,进行布道活动。
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泰山道教有了较大发展。唐代提倡道教,以老子李聃为先祖,借以抬高李唐王朝皇族地位。显庆六年(661年),高宗和武则天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立双束碑。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东封泰山,归途中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在泰山王母池西侧建老君堂,祀老子。武则天改唐为周的15年间,先后7次派使者到泰山斋醮造像。唐玄宗来泰山行封禅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统治者提倡和封禅活动的影响,使道教在泰山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的泰山,吸引了不少著名道士在此修炼。唐代周朴在岱阳建栖真观,女冠张炼师住持玉女祠。
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为掩盖丧权辱国之耻,利用神道设教,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策划泰山“降天书”闹剧,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把“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隐士秦辨召至京城,赐号贞素先生,并在泰山拓建岱庙,建碧霞祠等宫观庙宇。道书《云笈七签》把泰山说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金大定七年(1167年),咸阳人王重阳创全真教派,其弟子“长春真人”丘处机活动于泰山,丘处机弟子女冠訾守慎住持泰山长春观,元帝赐名妙真观。王重阳另一弟子孙不二,是全真教清静派创立者,修炼于泰山鹰愁涧清静石屋。大定十二年(1172年),丘处机再传弟子曹志冲在岱阴娄敬洞建洞虚观。
元代,统治者尊崇喇嘛教,对道教等采取兼容政策,元泰定帝下旨保护东岳庙。这一时期,东岳庙住持、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都提点张志纯兴建南天门,重修蒿里山神祠。泰山道教有所发展。
明清,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朝廷对宗教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中央设道录司,府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设道会司,以控制道教的发展。府县司署分设在岱庙和碧霞祠,岱庙住持由朝廷任免。明洪武三年(1370年),随着封禅制的嬗变,朝廷取消岱庙主祀神“天齐仁圣帝”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随后,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普及民间。清韩锡胙《元君记》载,“统古今天下神祇,首东岳,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香币,喃喃泥首阶下。”
辛亥革命后,泰山道教式微。民国期间,兵连祸结,庙宇道观破坏严重。1936年,泰安成立道教协会,管理和保护泰山道教庙宇。至解放前夕,泰山共有道人45名,在泰山上下10余处庙宇活动。
建国后,道人大多出山还俗,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至1958年,道人减为1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活动停止。
1979年后,道人陆续回到泰山宫观,宗教活动恢复。1983年,国务院确定碧霞祠为全国重点道观之一。1985年9月,碧霞祠交道教组织管理使用,由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山东省道教筹委会主任张常明住持。1990年,泰山存有道观14处,共有道人4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