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 页>>住持道长 >> 建言献策
关于城市墓地改革的建议
作者:泰山碧霞祠 浏览次数:7073 时间:2017/2/6


提案人:张诚达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老龄人口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每年逝世人口也将快速增加。而民政部发布的《20142015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绿皮书表明,大部分省份现有墓地将在10年内用完。快速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和即将用完的墓地这一现实,势必导致以下现象出现:


一、故人与活人争地。我省每年平均火化遗体近60万具,约占全国火化总量的十分之一,每年将占用土地约3万亩左右,墓地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墓地越来越贵,“阴宅”超过“阳宅”,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压力,被戏谑为“死不起”。在济南近十家经营性公墓中,墓地价格最便宜的也得超过两万元,最贵的甚至达到10万元。


三、目前家庭祭奠,大多上溯3~5代,一般至曾、高祖辈,后人则少有祭奠,难以表达对祖辈的追思和缅怀。并且许多家庭墓地分散在多处,逢祭奠之日后人多处奔忙,造成身心疲惫、交通拥挤、费用增加。虽然民政部专门出台加强墓葬改革的政策,比如营建公益性及生态公墓、推行生态安葬等措施,力图缓解上述问题,但矛盾尚未根本得到解决。


2016年民政部联合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人口密集区推行以楼、廊、堂、塔、墙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体安葬方式”,为墓葬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本人结合道教文化研究发现,道教传统的墓葬方式为实施这一殡葬改革思路、解决前面所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认为死亡并不是可悲的事情,而是顺应天道的自然规律,人来自于自然,最终归于自然。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生乐死态度。基于这种思想,道教有自己独特的丧葬处理方式,即建造塔陵以奉祀羽化仙真。此类塔陵又称“祈福宫”、“宝陵”、“福地”、“飞仙阁”等,道教全真道和真大道,也称墓为塔,如“道士塔”“居士塔”等。道教塔陵一般采用“八卦式”,建筑神圣而庄严,所谓“造塔建陵,神圣如法;庄净其心,乃成功德”。塔陵以汉唐、明清风格为主,砖石筑成,采用中轴式对称布局,墙体染红,檐挂着金,悬以大匾,配以狮兽,祥和而庄严。这种道教塔陵的建筑形式,可为今天殡葬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此,本人针对现代墓葬存在的问题,以道教传统理念切入,提出推进以“节地生态”为方向的绿色殡葬改革方案:


借鉴道教塔陵多层空间的建筑特色,建议推动现有墓地进行改造,并在新建墓地逐步实行将墓地由“平房”(墓穴)改为“楼房”(墓塔)。改造后的墓塔可地下1~2层,向上5~7层,每格祈福位可存放两个灵位(夫妇),既保证了寄存骨灰较多,又极大地节省了土地占用量。此种葬式结构具有显著的“节地”功能,一幢墓塔可节省7~9套墓地,不但能有效的缓解快速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和越来越少的墓地之间的矛盾,而且卫生环保,文明方便,改造费用相比新购墓地费用大为降低,利己利国。初略估计,我省如果推行墓塔葬达到五分之一,理论上新建墓地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土地占用。


二、墓地管理方可以家族式为单位向社会供给墓塔,以便社会家庭集中安灵祭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美德的伟大民族,孝道思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慎终追远”又是孝道精义之一。实行墓塔葬,后人在同一地点即可完成上溯7~9代的家庭祭奠,省时省力省费用,且更加符合中华民族传统观念。塔陵形式可将故去先人逐步集中安置,摆脱了很多家庭墓地因种种原因分散在多处的敝端,体现孝祖敬宗之情,更加符合我国传统的孝道理念,也容易被大众接受。


三、大力宣传厚养薄葬的现代理念,使绿色殡葬逐渐深入人心,形成风气。当前,“豪华墓”、乱葬乱埋占用耕地的事情屡屡见诸新闻。相比过去,尽管民众的丧葬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但重殓厚葬、盲目攀比的风气仍然普遍存在。鉴于此,在当今精神和物质都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倡导“薄”葬,这同样是对逝者的尊重。社会应提倡在父母亲人生前好好孝敬他们、赡养他们;而一旦去世,则应本着节约从简精神,力行薄葬。塔陵式墓地能够有效地解决重殓厚葬问题,塔陵墓地虽然形制简约一点,但整体环境庄严肃穆,可称简而不陋,基本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高期待,从而对改变重殓厚葬的风俗习惯和攀比之风有一定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墓塔式陵园、推动绿色墓葬改革,正是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可有效拓展公共墓地持续使用时间,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是一项名副其实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较大意义。因此期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尽快推出相应政策方案,推动社会殡葬改革,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