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诚达 刊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16年第12期
全真教义精髓可归纳为以“三教合一、修真养性”为正道,以“识心见性、清静寡欲”为基础,以“苦己利人、济世救苦”为宗旨,最终达到“功行双全、全真而仙”的圆满境界,其实这就是全真教的精髓所在,也是全真教应该回归的本源,而这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安宁、个人安居乐业”有着完美的契合。
首先,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目标层面的呼应。
国强民富、国泰民安历来是中国人的美好期许。道教早在创教之初,就提出了“助国”“保国”主张,《太平经》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认为“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这里的“助国”“保国”表示以某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治理,或者保护国家安全,其目的就是期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足,道教对价值观“富强”的祈望由古至今一脉相承。
道教宫观的“十方丛林”管理制度,体现的就是民主平等的原则,住持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道众来自十方、去至十方,只要遵守戒律均可共住,平等劳作、同苦共难,体现了道众间的身份平等。可见在全真教,民主这一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那些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行为就构成了人类文明。丘处机祖师在《长春真人规榜》中规定道众要“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为常,谦和为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在众者常存低下,处静者勿起尘情。所有尘劳,量力运用,不可过度。每计庵粮,不可积剩。治身衣物,不可贪求。或常住之物有余者,济赡往来经过贫难之士。”说明全真教在立教之初就遵循苦己利人、先人后己、勇于担当的精神。王重阳祖师在《金关玉锁诀》中要求道众“第一先须持戒,清静忍辱,慈悲十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其中的济贫救苦、忍辱负重、与人方便等全真教义,实质就是体现了“文明”这一价值观的特征。
王重阳祖师创教之初就明确提出融合儒家的伦理仁义、礼乐法度,佛家的慈悲为怀、好善乐施,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其最终目的是“全三教之真”。而丘处机祖师是通过万里西行创下“一言止杀”的丰功伟绩,祖师敬天爱民、慈悲济世的胸怀至今受世人礼赞,成为人类和平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上述种种无不是对“和谐”这一价值观的回声响应。
其次,在“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社会价值取向层面的切合。
众生平等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指人人平等;同时又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众生平等、万物和谐。回到当下社会,人们虽有岗位职业之分、民族地域之别,但在人格、尊严上是生而平等的。所有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协作、互通有无,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序完整的有机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历来追求心灵的自由,在道祖老子眼里,“自然”二字是指事物自然而然不被外力所主宰的自由状态,叫做“莫之命而常自然”。相对自然来说,“自由”的概念则更多指向自然人的权利,但是不管是何种状态,都是统一在“道”的范畴之下。能真正做到道法自然之人,心灵必定是自由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种放下羁绊得到的心灵放空是无限自由的。在这里,自由不仅是道教的哲学向往,也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
法治的根本是公正,公正的目的是惩恶扬善,《太上感应篇》开篇就是对“祸福果报”论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而且明确指出“行善”是得道成仙最重要、最现实的办法。同时道教不杀、不盗、不淫的基本戒律都在教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这一惩恶扬善的过程中,道教以戒律和果报约束之,使之羞于为、不敢为,国法和戒律相得益彰,体现的正是“公正与法治”的价值观。
再次,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层面的融合。
王重阳祖师教导世人要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又谓修道之人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为首务。马丹阳真人的《立誓状文》也强调“遵依国法为先”。爱国是道教的一贯思想,因为道教徒首先是国家公民。历史上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岳飞和关羽,因为精忠报国、尽忠尽义而被奉为道教先圣。全真教作为中华民族万千群体之一,从立教之初就把“爱国”这一价值观作为立教的首要准则。
《道德经》有言“清静为天下正”,王重阳祖师亦认为“清静”在内丹修炼中极为重要,是进入全真丹道修炼的门户。《清静经》有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能常常做到清静二字,天地万物皆归从于你。为何要清静?因为心不清静就无法做到“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静心是敬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静心呢?经文也说的明白:“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指出遣欲澄心、控制欲望是打开静心大门的钥匙。对当下的指导意义就是,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地做好本职工作,淡泊名利,无为守静就是最大的修行,就是最大的积功累德!全真教对清静的重视不啻是对如何“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完美注解。
诚信是全真教最看重的本心;不妄语是道教五戒之一;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是修道的基本准则;《太平经》更是把诚信升上到信仰的层面,提倡“天道至诚、天道不欺、孝忠诚信”,把诚信看成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纽带,认为至诚即可感动天地,召至瑞应。又讲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万事必须以正信来加以规范,先有正信方能产生正智,有正智才知正修,有了正修才有可能获得正道,最终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从中不难看出道教对“诚信”这一价值观的虔诚信念。
“趋人向善、惩恶扬善”一直是全真教立教根本,孝父母、忠君师、慈心万物亦是道教所倡导的行善之举。《道德经》把“慈”作为三宝之首,“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的首要特征便是“善”。另有《阴骘文》满篇皆是劝人行善积德的教诲:“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而且相信做到这一步,必得善神福佑:“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这种以“积功归根”为价值导向的理论体系,反映了道教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恪守。
当下,全真道众在继承祖师立教初心、利济当世、开悟众生的同时,更要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积极发扬道教的处世智慧和信众的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提升全民道德素养、疏解心理压力、促进民族团结、增进社会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繁荣宗教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做出贡献,以增进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扫描二维码关注泰山碧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