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车锡伦
东岳泰山有一位民间信仰的女神泰山老母,又称泰山娘娘,当地民众则亲切地称她为“老奶奶”。女神的信仰,以泰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遍布于长江以北、华岳以东的北中国广大地区,并随该地区人口的外流传播到东北和江南,甚至在海外也有这位女神的综迹。[1]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历代民众创造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封建统治者和宗教家也利用民众对女神的信仰,编造了大量“神话”。近年来对泰山女神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本文就泰山女神信仰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原始神话中的泰山女神和宋真宗的“天书”“封禅”闹剧
泰山女神的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的女神崇拜。二十年代.顾颉刚等学者对北京郊区妙峰山碧霞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予欲何问?”黄帝曰:“小于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
《天中记》卷43引《黄帝内传》云:(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中国神话中黄帝与炎帝战争的继续,它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东西炎、黄两大氏族群落之间的抗争和融合过程,最后形成了华夏民族,也就是中华民族。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在先秦时期已多经过篡改,但从零星的资料中仍可看出,黄帝在统一华夏民族的过程中,曾得到一位女神(上文说是“玄女”,有的文献中是“旱越”、“素女”)的积极协助,这位女神就是泰山女神。长期以来,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位泰山女神,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母神。有的研究者认为昆仑山上的西王母也是泰山女神的化身,这不无道理。但有关西王母的故事,已大部分是神仙家和道家编造的仙话,面貌全非了。
北宋末年真宗赵恒在泰山伪造“天书”,搞了一出“封禅”闹剧,又请出了泰山女神。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郊社考》记述比较详细,现抄录如下:
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徒升山,其流自广,清冷可鉴,尾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差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才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这位大宋皇帝为何崇拜起泰山女神来?原来他们君臣搞的“天书”把戏也同这位泰山女神的神话有关:宋真宗既拉了黄帝来做赵官家的祖宗,泰山女神曾授予黄帝“万战万胜”的“战法”,当然也可帮助这位黄帝的嫡亲子孙摆脱内外交因的困境。就在搞封禅闹剧的同时,王钦若总领核理道藏。在后来由
大概宋代各地修了不少玄女娘娘庙。描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为避官兵追捕,躲入九天玄女庙。官兵退后,在神案上发现“天书”一卷,附言:“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减奸邪。”后来《水浒传》中对此有极生动的描写。但是,不论《大宋宣和遗事》或《水浒传》中,都没有写到“天书”在宋江带领造反的弟兄们东征西战中的作用,只是到了宋江归顺朝廷、出兵破辽接连败阵时,才又见玄女娘娘授以破阵之法,大获全胜。到底还是这位泰山女神的化身九天玄女,帮助“造反”后又归顺朝廷的好汉们,报了“澶渊之盟”的屈辱。这虽是小说,却也反映了民众的信仰。宋元以来,九天玄女(还有她的助手白猿,泰山上过去曾有白猿庙,即源于此)降“天书”成为许多小说中的话头。描写明朝永乐年间山东白莲教起义女首领唐赛儿的小说《女仙外史》,也写到唐赛儿得到玄女娘娘的“天书”,这传说也可能是起义中出现的事,自然是假托。
二、明清民间教派宝卷中的泰山女神
元代漕运改由海路,南方的女神天妃娘娘(又称天后,或称妈祖)受到重视,被封为“海神”,泰山女神的情况则不显。明代对这位女神的信仰又隆重起来。特别是嘉靖、万历之后,沿着大运河,北到京城北京,南到长江,各地普遍修起了碧霞
明代中叶以后各种新兴的民间教派均崇奉无生老母信仰,并概括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八字真言。据传世的各种民间教派宝卷可知,“真空家乡”是民间宗教信仰的“天堂”“净土”,在那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黄金为地,金绳界道;楼台殿阁,件件不同”。无生老母是创世的女神,她生下九十六亿“皇胎儿女”,把他们遣往东土。这位无生老母自然是原始社会始祖女神的翻板,但在社会现实中,她又是一位救世主,对受苦受难的男男女女来说,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老母”。不仅如此,前此佛、道及民间神话传说的女神,大都成为这位女神的部下或化身。
神话中的伏羲、女娲成了无生老母最早生下的一双儿女:“无生母产阴阳婴儿姹女,起乳名叫伏羲女娲真身”,“李伏羲张女娲人根老祖,有金公和黄婆匹配婚姻”。(《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中说,西王母是无生老母的化身,由她来“考察儒、释、道三教圣人”孔夫子、释迦佛、太上老君。《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中又说王母娘娘同无生老母同掌天地四气:“一气为主,四四十六两,应为丈六金身。四两清气,无生老母执掌;四两仙气,王母娘娘执掌;四两神气,神州娘娘执掌;四两鬼气,地藏老母执掌。”清韩锡祚《
泰山女神自然也被民间宗教家所重视。明嘉靖万历年间有关泰山女神的宝卷有三部,一部是嘉靖年间净空教的《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五卷二十四品,今存嘉靖二十七年(1548)刊折本。大概受了佛教《香山宝卷》所述观音菩萨出身的影响,这本宝卷中“天仙圣母”的出身也是皇帝的女儿千花公主。千花公主到泰山修行,“黄(皇)娘”在宫中思念她,唱了[五更曲]一套,唱的却是平常人家母女生离的真切感情,如:
一更里,梦千花,梦见娇儿来到家,影影沼沼见了她。千花嚛!怎么不和娘说句话?昼夜家想哭皇天,你在外边那里昏涝涝淘受魔难?生死谁无上泰山。千花嚛!想得娘在眼前现!
明隆庆末王之纲《王女传》引《玉女卷》,实际上也是一部宝卷。该卷今不传,全称不详。王文中引用的一段话是宝卷开头,介绍主人公出身的话,似非原文。这段话经常被研究者引用,现据明万历刊《道藏》所收《岱史》本校点如下:
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
王之纲是隆庆间的“济倅”(济南府属官),隆庆六年(1572)都御史万恭曾命他监修玉帝观(今泰山极顶玉皇庙)北移的工程,大既此时他看到这部宝卷,并写了《玉女传》。
描写泰山女神的明代教派宝卷以《灵应泰山娘娘宝卷》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部宝卷是明万历末年黄天教教徒悟空所编。卷中泰山女神被称作“圣母娘娘”或“泰山娘娘”,它反复说唱泰山娘娘的神威和灵应,却没有统一的故事。“开经偈”后和第一品中讲述了这位女神的出身及修仙得道封神的经历:她是西牛贺洲升仙庄金员外妻黄氏所生,三岁吃斋,七岁悟道。皇上召她为妃子,不就,而到泰山修行;父母追她到泰山,不归。在泰山修行三十二年得道成仙,“天佛牒文,玉帝敕令”,封她为天仙玉女碧霞
《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所规定的泰山娘娘的神格,凌驾于泰山正神东岳大帝之上,表现出明代民间宗教女神崇拜的特点。如第一品中说泰山娘娘:
往上边管天兵先天圣母,
中管着只(这)神兵十万八千。
下管着众鬼魂不知其数,
辖天齐管十王总管阴间。
按七十管五司一十八狱,
管天下府州县善女善男。
封王灵巡山的都管元帅,
镇泰行(山)无偏比不论愚贤。
“天齐”即东岳大帝,它是道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尊奉的泰山山神。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自封建社会初期泰山已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权力的象征。自然不会允许这位女神做泰山正神。因此,宋真宗搞封禅闹剧,虽有借重这位女神的缘由,也只是附带为女神修了个庙。道教为了利用这位女神,尽力在东岳大帝与女神之间摆正关系,编出了女神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的传说。道教徒编写的经卷《碧霞
明代北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女神崇拜的崛起,表面上是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现象的复归,促使这种原始女神崇拜再现的原因则在于社会现实。明代封建统治集团腐败而又贪婪,在北方又有连年不断的旱涝蝗灾,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常常处于易子而食的惨境。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麻醉和幻想,使人存活下去。但正统的宗教已远远脱离了民众:佛教的神佛,虚无飘渺又缺乏人情;道教的神,从玉皇大帝到城隍土地,犹如封建皇帝和各级官吏。孤苦无告的农民需要生存、需要爱,于是泰山女神便成了慰贴他们痛苦心灵的慈母。明万历八年(1580)山东巡抚何起鸣登上泰山之颠,看到这样的景象:“四方以进香来谒
正是在这种对泰山女神的依恋和信仰的基础上,民间宗教家们创造了新的大母神无生老母,并迅速成为各教派一致供奉的至高无上的大神。其时间大致在嘉靖、万历间,因为正德间罗教创始人罗清所写的宝卷《五部六册》中还是“无生父母”,至高神则是“无极圣祖”。
三、陪祀泰山女神的“九蓬菩萨”“智上菩萨”
在泰山上有两位著名的“菩萨”陪祀泰山女神,它们即“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旧时泰安奈河西岸有座“天书观”,宋真宗时所建,即王钦若得“天书”的地方。其庙早期供奉什么神?不祥。据清乾隆间泰安人聂鈫《泰山道里记》载:“自正德间即其中为
明王朝统治集团同各民间教派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明初曾查办过白莲教,后来也有查办“邪教”的案例,但有些民间教派却在京城天子脚下发展起来。他们倚称佛教,并通过太监、后妃进入统治集团上层,甚至影响到皇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刺,结果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据西大乘教《普度新声救苦宝卷》说:
无生(老母)化其观者,观音化为吕祖,是一女身。因正统皇帝北征,吕祖化为疯婆当路劝阻。土木败绩后,吕祖为帝送饭,又剜出泉水。迨帝回朝,吕祖在路上劝帝闭口藏舌。及帝复位,吕祖常往宫中行走。帝于黄村敕建保明寺,供养吕祖菩萨。
这自然是民间宗教家编的传说,但并非没有“影子”。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毁皇姑寺”、谈迁《枣林杂俎》智集“吕尼阻驾”等均有记述,可以说事出有因。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5“皇姑寺”条说:
皇姑寺,英宗睿皇帝复辟建也。正统八年,驾出紫荆关,亲征也先。陕西吕尼,迎驾谏行,曰:“不利!”上怒,叱武士交捶,尼趺坐以逝。及蒙尘虏营,数数见尼,娓娓有所说,时时授上饼饵。驾返,居南官,数数见尼,娓娓有所说。复辟后,诏封皇姑,建寺,赐额曰“顺天保明寺”。或曰隐也,如云“明保天顺”焉。授殿祀姑肉身,趺坐愁容,一媪也。万历初年,像末饰以金,顶犹热尔。姑着绣帽,制自宫中。殿悬天顺手敕三道,廊绘己已北征之图。今寺尼皆发,裹巾,缁方袍,男子揖。
这座皇姑寺是一座特殊的尼寺,被称为“太后娘娘的香火院”。嘉靖皇帝崇道,屡诏拆除,但它受到两宫太后的庇护,不但不拆,且香火鼎盛。嘉靖十二年(1533)两宫太后还领衔为它颁赐一口大钟。但是,这座名义上的尼寺,其尼姑带发裹巾就不符合佛教的戒律。它实际是明代民间教派西大乘教的大本营。万历皇帝于隆庆六年(1572)登基,就在这一年,他的生母李太后又为皇姑寺送了一口大钟。钟上刻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这恰好是民间宗教崇奉的最高神——无生老母的别名。可见这位“颇好佛”的李太后,所信仰者实即倚称佛教的西大乘教。西大乘教得到这位握有重权的皇太后的支持,于是又编造了她是“九莲菩萨”化身的“神话”。所谓“九莲”,出自明代民间宗教“三阳却变观”,即“未来弥勒佛掌教,九叶金莲花开”,是未来白阳期的象征。年青的万历皇帝则为此在京西修建了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西大乘教也信奉泰山女神,皇姑寺中就供奉着这位女神,并以
李太后死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崇祯十三年(1640)这位“九莲菩萨”又在宫中“显灵”。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崇祯继位之后,受礼部尚书徐光启和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竟然相信起天主教。大概在崇祯五、六年间,这位皇帝突然下令将皇宫内所有的佛像都拖出宫外。撤像的原因,文秉《烈皇小识》卷6谓皈依天主教之故;《圣教史略》谓“以充军饷”。为了筹助军饷,崇祯又接受大学士薛国观的建议,向勋戚勒索。孝定李太后的族孙武清侯李国瑞与庶兄李国臣争产。李国臣称其父遗赀四十万,愿助军饷。崇祯帝向李国瑞勒取,李国瑞拿不出,遂夺其爵,系其家人。李国瑞被吓死,于是“九莲菩萨”显灵了。《明史》卷120《悼灵王传》中是这样记述的:
(悼灵王)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烈皇小识》卷6中说:
悼灵王病笃,上临视之。王指九莲花娘娘现立空中,历数毁坏三宝之罪,及苛求武清云云,言讫而薨。上大惊惧,据力挽回,亦无及矣。
“菩萨显灵”是民间宗教家惯用的伎俩。《明史》卷188《李伟传》说这是“中人(太监)构乳媪,教皇五子言之也”。原来是太监们搞的鬼。《烈皇小识》中称崇祯“极力挽回”,确实如此。不仅撤出的佛像都搬回来了,《思陵典礼记》卷2说:“崇祯庚辰七月,上因皇五子临殁之言,遂长斋”。《悼灵王传》中说:“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
四、对泰山女神的“争夺”和“泰山之争”
如上文所述,自宋代以来,封建统治者即利用泰山女神作为以神道设教的工具,宗教家也争相拉扯、利用泰山女神。元代的道教徒便把泰山女神拖了去,作了东岳大帝的女儿。明代道教徒又给女神加了一个“天仙玉女碧霞
大
大茅即茅盈,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传说他兄弟三人均修炼得道,称“三
佛教的神系十分严格,杂神野鬼难以掺入。声威显赫的
明代的民间宗教家抬高了泰山老母的神格,将泰山老母置于至高无上的女神无生老母麾下;新发现的清代初年南无教《泰山声母苦海宝卷》中,甚至将泰山老母作为无生老母的化身。但居于“真空家乡”的无生老母离开人间太远了!人们向往“真空家乡”的美景,现实的痛苦却更为切身。那些自命为无生老母派来人间的教祖、教首,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是勒索教徒钱财的富豪、地主。因此,广大民众信仰的仍是他们高度信赖的泰山老母——泰山老奶奶。自明代前期,北中国各地民众每年春节后直到农历四月初,便组织“香会”“香社”,不远千里,纷纷到泰山给“老奶奶”进香。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中说:
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
这位宰相的观察是正确的。人们祈求于泰山女神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困扰,并编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这位女神同玉皇斗、同龙王斗、同妖魔鬼怪斗,保护人间的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她惩治强暴,保护弱小;她为人送子,保护儿童健康;……这位老奶奶甚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显灵,为志愿军战士送去干粮和水。[8],在民众的心里,这位女神是一位可亲可近、有求必应、随时都会为他们造福的“老奶奶”,而不是被宗教家推在高高的神台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泥塑木雕的“神”。
上文已经提到,泰山女神的原型是最早的泰山山神。此后,在“众神爰居”的泰山上下,修建了数不清的供奉着各路神灵的庙宇,其中主要是佛、道教两家。但在泰山地区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泰山顶上为什么没树?》。下面是笔者二十多年前采录整理的稿子:
传说泰山老奶奶是玉皇大帝的妹子,兄妹俩都想占据泰山这块宝地。后来大家说定:谁先到泰山,这块地方就归谁。玉皇大帝跑得快,先来到山顶,在山顶上埋了个念经用的木鱼。泰山老奶奶来晚了,发现玉皇大帝已经埋下木鱼,便把自己的绣鞋又埋在木鱼下边。老奶奶找到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高高兴兴的说:“妹妹,你来迟了,这块地方归我了!”泰山老奶奶说:“哥,你才来迟了,这地方归我了!”玉皇大帝说:“我先到这儿,有木鱼为证。”说着从地下挖出木鱼来。泰山老奶奶说:“你再往下挖挖,看看还有什么?”玉皇大帝往下一挖,挖出了老奶奶的绣鞋,不觉愣了。老奶奶说:“后来者居上,哥,你还不知道。”
玉皇大帝输了,可是又不甘心,愤愤地对泰山老奶奶说:“泰山就归你!我要把山顶上的树都拔光,晒死你这个黄毛丫头!”说完,就把山顶上那末多的树全都拔了出来。
泰山老奶奶没想到玉皇大帝会这样不讲理,伤心极了,大哭一场。她的眼泪像泉水一样浇在身边一棵苦梨树上。这棵苦梨树又扎下根去活了。从此以后泰山顶上便没有树了,只有老奶奶大殿后头有棵苦梨树,就是老奶奶用眼泪浇活的那一棵。[9]
这则故事的异文:与泰山老奶奶争泰山的是“佛爷”,他失败后也把泰山顶上的树木拔光,退居泰山之后的“佛爷寺”(一处很大的佛教寺庙)。这则故事表层含义是解释风物:泰山顶上为什么没有树?其深层的意蕴,不难看出强烈的民间意识:泰山既不是道教的,也不是佛教的,是泰山女神的,是民间信仰的泰山老奶奶的。
五、结语
泰山女神从原始社会中产生,历尽沧桑,得到千万人的顶礼膜拜。至今她仍高踞泰山之颠,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香火,召唤着去乡离国的游子。因此,对这位女神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神话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她。戳穿宗教家编造的鬼话和封建统治者以神道设教的骗局,有利于剥去女神封建迷信的外衣;解决仍然困扰民众生活的那些苦恼,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是解决女神迷信的关键。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这位女神身上积累的神话传说,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净化了的泰山女神,将仍为泰山增辉。
(原载《泰山研究论丛》第三集,山东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此为重写稿)
[1]成志《安南人的信仰》,载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一卷二期(1937.1.10),文中《三元五腊神名和神诞略表》有“泰山顶上娘娘”,神诞日为四月二十日。“安南”,即今越南。
[2]据笔者所知,较早提出这一看法并详加论证约是何幼琦先生。何先生曾赠笔者其所著《海经新采》(油印本)一书,详细论证《山海经》之《海经》所载昆仑墟即泰山及周围地区,西王母即泰山女神。后来刊于《山海经新探》(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编辑,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成都)中何先生的论文《海经新探》,则删除了有关西王母即泰山女神的论述部分。又,袁爱国《泰山神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三代延续的泰山女神”,亦持此说。
[3]宋真宗尊黄帝为赵氏始祖,见《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七“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4]崇祯信天主教事,参见德人恩斯特.斯托恩《通玄教师汤若望》,译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北京。又,牟润孙《注史斋丛稿》收《崇桢帝之撤像及其信仰》,香港新亚研究所印行。
[5]关于泰山女神的“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封号,传统的说法是宋真宗加封。但查宋代公私著作和《宋史》、《文献通考》等,对宋真宗封禅闹剧记述甚详,均未谈到他给泰山女神加“碧霞”的封号。明万历刊道藏本《岱史》卷9“碧霞灵应官”的介绍及所收弘治十六年、嘉靖十一年祭告文,高海《玉女考略》,刘定之、尹龙、徐溥等人的《纪略》,王之纲《玉女传》等,均提到“碧霞”封号,但未说明何时加封,可见也不是明代皇帝加封。如果是明代皇帝敕封,那是要大书一番的。直到明末刘侗、于奕正《京帝景物略》卷3引“稗史”,始称宋真宗东封泰山,“命有司建山祠安奉(玉女石像),号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清初顾炎武因循此说,也未提出根据。(见《日知录》卷25)实际上是明代道教徒给女神加的这一封号。明代皇帝、后妃们崇奉泰山女神,趁炎附势的道教徒,给女神加上这样一个灿烂的封号,其时间可在明代前期,见明万历刊《续道藏》所收《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
[6]据笔者鉴定,《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是清代初年南无教一位女教首编的一部宝卷,这位女教首不识字,由他人代书,尚未定稿。笔者作有《新发现的“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文,尚无刊物发表。
[7]如《“拾百村”与“万家庄”》写玉皇大帝要淹掉一千、一万个村庄,泰山老奶奶只淹了“拾百村”和“万家庄”;《泰山老奶奶斗龙王》写老奶奶斗东海龙王;《三笑处》写老奶奶显灵救民女;《表彰孝妇》写老奶奶表彰守寡孝妇;以上故事分别载陶阳等编《泰山民间故事大观》(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页26-27、238-240、182-184、265-266。
[8]见《泰山民间故事大观》(页267-268)所收《泰山老奶奶显灵》。这个传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泰安地区广泛流传。它的产生和流传,与志愿军中有大量山东籍官兵有关。
[9]讲述者:贝文泗,女,家庭妇女,78岁。1979年记录。载《泰山民间故事大观》,页245-246。这个故事产生于清代。明末泰安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中尚载泰山顶上有茂密的松树。这些松树是在何时、因何原因消失的?地方文献中未见记载。
扫描二维码关注泰山碧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