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首 页>>参观游览 >> 历史沿革
泰山碧霞祠的香火为何如此之盛?
作者:泰山碧霞祠 浏览次数:13492 时间:2013/1/1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知府韩锡胙所作《元君记》记载:“统古今天下神祗首东岳;而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香币,喃喃泥首阶下”。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说:“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此文的大意是:在进入山东省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前来朝拜碧霞元君的人群。成千上万的男女香客,为告祭碧霞元君不惜千里奔波,赶马的鞭子秃了,脚下磨出老茧仍不止息。从明万历二十二年到如今已有四百多年,泰山碧霞祠的香火可谓久盛不衰。

泰山碧霞祠的香火为何如此之盛?明朝成化年间进士尹龙撰写的重修碧霞灵佑宫的碑文中有所披露:

“泰山雄震东方,为五岳之尊,历代有封禅之典。维我列圣,每遇登极,必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时命中贵(有权威的太监)有事于祠,或金帛朋贝(指祭品)以将其诚,或冠帔经幢以拂其象,盖神之灵贶感人,实有以致之。尝观州志,昔有猛虎为害,祷之而远去;飞蝗为灾,祷之而自死。以致于民之若旱若涝,祷之历有其验。故每岁之春,远近众庶,拜瞻之顷,灵风飒然”。

中国的名山很多,而五岳的历史最悠久。据说五岳的得名要推到尧,他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管理四岳,长子为东岳长官。当时“四岳”不是山名,而是主管方岳的官吏的职称,天子巡狩某地,主管方岳的官吏要在驻地选择一个放火发信号的高山,以便召集诸侯。这样,最早用来召集诸侯的这几座大山,就成了岳官的首府,到了舜时,主管方岳官吏的职称和所在地方名山的名字开始统一。

五岳之中泰山的名气最大。据史书记载,历代共有七十二位君主到泰山封禅告祭。中国帝王都把泰山奉为凌驾于其他高山之上的神山。每次封禅告祭,都给泰山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为他岳所不及,于是,泰山在五岳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连日常用语里也常提到它,如“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泰山北斗”、“泰山鸿毛”、“有眼不识泰山”等等。泰山也称“岱宗”,岱是大山的意思,宗则是长辈,也就是说泰山是中国大山的长辈。

自秦皇、汉武以后,泰山开始被神化。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封泰山时祭天地诸神的一些礼仪,其中提到了介入封禅仪式的方士和祠官。其它史料也记载了汉武帝东封时的一些灵异之事。如《泰安县志》记载:汉武帝东封泰山,在山下道旁遇到一位老父,头上白光高数尺。汉武帝感到很奇怪,向他问话。他说:“臣年八十五岁时衰老垂死,遇道者教臣绝谷,但服术饮井水并作神枕法。枕中有三十二物,臣行之转少,今一百八十岁矣!”帝受其方,赐玉帛(老父)辞不受。后入山每数年一返乡里,历三百年遂不复见。

曹操之子建安诗人曹子建的《飞龙篇》,是写登泰山遇道人之事:“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堂,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从以上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秦汉时期,泰山不仅被人们奉为中国神山,而且山上早已出现了神仙的使者——道人。

晋代诗人陆机写的《泰山吟》中,有“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的描写,意思是说泰山之高,可以远至天庭,黑色的山峰上引进千万个鬼魂,神房里集合着上百的神灵。

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泰山吟》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忽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叹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写出了诗人对泰山仙境的描摹和向往。而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送东岳张炼师》不仅把泰山说成是大众向往的人间仙境,而且把在泰山“久事元君住翠微”的泰山玉女祠女道士张练师描写得如同神仙:“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雅淡世间稀。堪为列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金缕机中织锦字,玉清坛上着霓衣。云衢不用吹箫伴,祇拟乘鸾独自归。”

如果说唐朝以前,泰山是国人所向往的人间仙境的话,宋代以后泰山则成为官府和广大老百姓终年朝拜的神山圣地。据有关史料记载,宋、元、明、清时,北至燕山,南至江淮,西至秦晋,东至大海,每天都有“千万男妇,欲祈年免病求嗣保寿,日跻崇峦,猿攀蚁接,泥首元君前……”。这一情景在《宋人评话》、《水浒传》、《金瓶梅》、《泰山志》、泰山碑刻等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均有描述。

据明代进士尹龙的解释,外地香客之所以不远千里专程到泰山上香,一是泰山名气大,是历代皇权的象征;二是泰山上的神多,神全。仅泰山极顶上就有碧霞祠、玉帝庙、东岳庙等宫观庙宇,祥光瑞气常年笼罩泰山。三是泰山碧霞元君法力无比,“祷之灵验”。

经中说,碧霞元君是上古女神,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证天仙,受玉帝之命,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福佑众生。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送子赐福,消灾去病,有求必应。由于“祷之灵验”,广大民众对泰山碧霞元君的崇奉和祭拜,越来越虔诚,碧霞元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清代以前,在长江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老百姓为了方便那些不能到泰山朝拜的信众,便在当地修祠建庙供奉碧霞元君。如北京郊区的妙峰山、徐州的云龙山等都建有碧霞元君庙。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到泰山碧霞祠烧香磕头的人虽然赶不上以前,但泰山和碧霞元君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改变。自八十年代以后,泰山香客逐年增多。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国内外游人开放。到目前为止,每年到泰山碧霞祠烧香磕头的人已逾百万。

节选自陈相元《天下香客话泰山》